造山運動
造山運動:近代的地質學家均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造山運動。板塊就是地球最上層的岩石圈,厚度在70至100多公里左右。「地殼」平均厚度約為35公里。陸地地殼較海洋地殼厚;「地函」約從地殼下部至2900公里。「地核」分為外核與內核,自地函的下限至5100公里稱為外核,再由外核的下限至地球中心,稱為內核。 岩石圈之下為平均二百公里厚的軟流圈,由軟弱而能流動的物質構成,板塊「套疊」在軟流圈上就能自由移動。現在已知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,歐亞、美洲、太平洋、非洲、南極洲及印度洋等板塊,以及十餘個副板塊。一板塊和相隔的板塊間常發生相互的運動和移動,板塊間最常發生的運動方式是互相碰撞(聚合板塊界線),碰撞時的強大力量常使地層發生抬升、傾斜或摺皺等現象,造成高大的山脈。與摺皺運動同時發生的還有大規模的逆斷層及其他斷層作用,有時上有火成岩的入侵和變質作用發生,一般稱為「造山運動」,有時也會產生岩漿,產生火山活動,造成一系列的火山現象。 |
上架日期:2019/11/11
瀏覽人數:17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