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臺灣早期的侵臺颱風:百年來~臺灣經常面臨颱風威脅
-
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面上的猛烈風暴,北緯10~15度附近是最容易形成颱風的區域。臺灣東邊為廣大的太平洋,是颱風好發地區;而南海至菲律賓附近洋面上經常有低壓帶形成,此低壓帶亦為孕育颱風的溫床。當颱風生成後,大多沿著太平洋高壓邊緣(即西北方向)移動,臺灣、華南、韓國及日本等地在夏季經常受到颱風侵襲。臺灣地理位置特殊,位於地球最大的海洋-太平洋,以及地球最大的陸地-歐亞大陸之交界處,此區域颱風生成個數居世界之冠。因此臺灣自古以來一直是颱風必經之路(圖1),經常受颱風的侵襲而發生災害。 全球颱風生成區域及路徑圖(1848-2007年)。資料來源:美國國家海洋暨
more
-
-
- 政治風暴見臺灣氣象觀測發展 記1903年班傑明修厄爾號船難事件
-
臺灣在東亞島弧以及西太平洋貿易路線上占有關鍵位置,是南來北往途經的重要節點,常見大大小小的國際船隻行經臺灣附近。1903年10月,B023號颱風快速通過臺灣南部,雖未對臺灣本島造成嚴重風損,卻影響了海上航行的船隻,譬如美國籍船隻班傑明休厄爾號(Benjamin Sewall),當時途經颱風行經的路線上,因而不幸遇難,後續更意外衍生了族群衝突,甚至引起美、日兩強間的緊繃情勢,促使日本政府以懲治為由,採取軍武鎮壓達悟族的紅頭嶼(今蘭嶼)之難。 1903年班傑明修厄爾號船難事件誘發的政治風暴並非特例,在該起船難之前已發生過類似情節的羅妹號事件(或稱羅發號事件)和牡丹社事件。這些船難
more
-
- 不再擺尾的青暝蛇 1928年夏季雙颱 曾文溪淹大水
-
「青暝蛇做大水」這句俗諺,來自於臺南民間的生動描述,形容未築堤之前的曾文溪猶如一條失明的大蛇找不到出路,河道百年間不斷在臺江的浮覆地亂竄、改道、溢流的歷史。曾文溪的氾濫與改道,嚴重影響民生卻也堆積了廣大的新生地成為耕地;面對溪流竄流帶來的威脅,民間也留下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。1928年夏季,連日大雨加上B126、B127號雙颱登陸,造成曾文溪今西港、安南、安南區河段潰堤改道,臺南沿海地區遭遇洪氾,田地流失、人員傷亡。臺灣總督府因而制定完整曾文溪下游治水計畫,直至 1939年完成長達9年的治水工程後,曾文溪下游護岸逐年增建完工,河道穩定後才不再氾濫成災。 夏季連日豪雨與雙颱登
more
-
- 1898年西北颱重創臺島:淡水河與濁水溪受衝擊
-
1898年8月4日至8日(戊戌年農曆6月17~21日)影響臺灣的B003號颱風,是日治以來第一個對臺灣產生重大傷亡的颱風。這個「西北颱」雖然颱風中心未登陸,僅從基隆外海行經,但強勁的西北風與西風幾乎與海岸線垂直,所帶來的風雨,造成迎風面海岸海水堆升,積水不易渲洩,加上適逢大潮期間,潮位高漲,引起海水倒灌,造成一北一南兩大河川——淡水河、濁水溪流域災情慘重,全島有近8,000戶的房屋毀於這場颱風、近500人罹難。 颱風導致水位上升,而傾倒在淡水河畔的一艘船。 (出自:《台灣風水被害寫真》,1898年;資料來源:日本宮內廳書陵
more
-
- 1911年世紀大颱風:雙颱帶來史無前例的風雨
-
1911年(明治44年)8月底至9月初連續兩個颱風(B051號、B052號)1侵襲臺灣,前者由恆春附近海域緊貼臺灣西南部沿岸往北移動,掃過臺灣西半部帶來驚人狂風暴雨,兩天後,還沒有從災害中恢復的臺灣又遭遇橫越臺北的颱風侵襲,兩個颱風接連重創臺灣造成全臺嚴重災害,是日治時期至今臺灣死傷數最多的颱風事件 颱風侵襲前臺北測候所即時發布暴風警報,各地測候所在颱風期間也增加觀測頻率,掌握各地天氣狀況和颱風動態,災後臺北測候所依據各地的觀測資料於提供完整的暴風報告。兩個颱風造成大範圍淹水、大量房屋倒毀、人民死傷慘重,災後還有衛生、物價飆漲等問題產生。 當時的政府除著手進行救災,也正視臺
more
-
- 宛如大隊接力的4個颱風:1935年臺灣博覽會如臨大敵
-
1935年為日本在臺灣第40年,日本官方計畫該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,舉辦「始政四十週年臺灣博覽會」。展場遍及全臺,藉此宣揚日本在臺的治理成績、提昇人民現代知識與促進各地工商繁榮。但是這一年卻天災不斷,先是3月在新竹、臺中傳出腦炎,分別往南北擴散的壞消息;4月21日,臺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.1的大地震;7月到8月間,又逢B148、B149、B150、B151號颱風接連來襲。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位於臺北公會堂(今中山堂)區域的第一會場照片復刻明信片 (出自:《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畫帖》) B148號
more
-
- 異例!行進軌跡罕見的颱風 1905年6月18日編號B029登陸
-
臺灣位處西太平洋,每年約有3~4個侵臺颱風,這些颱風,大多從太平洋生成,再朝西向臺灣襲來。也就是說,臺灣常見的是由東邊太平洋來的颱風,然而從臺灣西邊位處南海一帶生成的颱風較少,又加上臺灣西側為平原,無高山阻擋的迎風面,通常由西側登陸的颱風會為臺灣西南部帶來較大災害。1905年6月的臺灣,便出現此種少見、從西部登陸的颱風,這對剛統治臺灣10年,氣象觀測所累積資料仍偏少的日本而言,在官方記錄中寫下特殊的「異例」。 雙重特殊性 罕見6月襲臺+西邊登陸 1905年,日本統治臺灣的第10年,初夏的6月迎來該年第1個侵臺颱風──B029號颱風,造成南臺灣災情嚴重。當時臺灣最高統治機
more
-
- 1898年B003強颱 部分纏足女性逃生不及 鬆開纏足裹腳布的催化劑
-
1895年,日本政府自清國接手治理臺灣,尚在熟悉與了解臺灣的天然環境、風土民情的階段,對於臺灣的公共建設與治理政策尚待規劃。而1898年8月,日人治理臺灣的第三年,該年夏季臺灣遭逢B003號颱風所帶來的暴雨肆虐,重創臺灣淡水河、濁水溪流域,沿岸農田與村落,所引發的嚴重水患即為「戊戌大水災」,讓倡議多時的「解纏足」聲浪得以推向最高點,成為鬆開裹腳布的催化劑。 當時漢人婦人因纏足造成逃難不易、造成死傷的情況提出討論(出自: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898年8月10日,漢文版報導) B003號颱風重創全臺 女子纏足逃生不易殃及性命安危 1898年8月6日
more
資料筆數:21頁數:1/3